18980765299


​​扫码关注

公众号​​​


028-86957846

028-86957847

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诛心
来源: 四川德文咨询集团公众号 | 作者:综合部 惠渊 | 发布时间: 2542天前 | 79289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余生漫长,我们把有些东西放下,将有些东西坚持,有些东西坚定,或许在生命的方寸时光,心意皆是归巢。


我想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,在我看来,这是一个我目前所听过的最值得深思的小故事,这个故事是这样的:
  从前有位老人生活在一个闲静的村庄里,老人很喜欢恬静的独处时间,但不知何时起,他家门前的空地开始喧闹起来。空地中央有一块向日葵田地,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拿向日葵玩耍。于是,那里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。为此,老人发过火,撵过孩子们,但每每只能得来一时的清静,没过多久,孩子们又聚众嘻闹起来。百般无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。
  老人把玩耍的孩子们招呼过来,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,我也很高兴。以后你们每来玩一次,我都给你们每个人发一块钱。”孩子们听到原本凶巴巴的爷爷突然变得和蔼,都犯晕了,但真的得到一块钱以后,就高兴得不得了,每天都来空地里玩。几天后,老人又向在院子里撒了欢玩耍的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孩子们,我手头的钱不多了,以后每天只能给每个人发五毛钱。”这样一来,孩子们都一脸不高兴地说:“五毛钱?我们才不会为那点钱来这里玩呢!” 从此以后,孩子们再也没到空地里玩,老人也得以怡然自得地安享了晚年。
 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的一幕,康熙想要启用姚启圣,无奈觉得这家伙太狂,于是扔关进大牢,康熙去牢里看姚启圣,姚启圣说我知道皇上不会杀我,康熙问为什么,老姚说:圣人不杀人,圣人诛心!什么叫诛心呢,我给他一个简单的定义,那就是杀死自己的内在动机,以外在动机取而代之。
  老人成功对小孩子们进行了诛心,从此小孩子原来拿向日葵玩耍的快乐不再,代之的是对金钱的渴望,在丧失快乐之心的同时,其实老人就获得了对小孩子行为和动机的控制。因此,诛心,是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。
  就举个读书的例子吧,为什么要读书呢,有崇高的,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,也有现实的,读书改变命运,为了挣钱而读书,当然这么说有点俗。咱们可以包装下,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。
  在我毕业后,在不同的地方打过不同类型的酱油,因为打酱油的工作一般都比较清闲,所以本人就读了些闲书,突然觉得其实为什么读书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,为什么?因为读书很有意思,就这么简单。
  我发现,原来自然科学是如此的有意思,太好玩太有味道了,就连抽象的数学也是如此美妙,我甚至在想,其实我们曾经学过的每一个公式,每个定律背后,都有一个或美好或感人的故事,顺着这些故事,我们将触摸到前辈们的灵魂,并锤炼自己的头脑。
  不独自然科学这样,人文科学亦是,这里我也不想多说,直接引用王小波的一段话,“安徒生写过《光荣的荆棘路》,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,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。当然,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,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。用宁静的童心来看,这条路是这样的: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。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,在每个花蕊上,都落了一只蓝蜻蜓。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,但想要说服安徒生,就要用这样的语言。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:告诉他们,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。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: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。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,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。”
  按照中国人向来喜欢以阴谋论的论调来分析事物的习惯,我想说,某些人未必不知道思想的乐趣,但他们却要否定掉这思考的乐趣,这做法就和小故事里的老人是一样的,他也曾经是小孩,曾经在打闹中体会到无穷的快乐,但现在他不再是小孩子了,他所追求的是和小孩子不一样的东西了,他发现,小孩子的这种快乐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,于是,他用他的经历,耍了个小花招,就轻易地让小孩子就范了。
  问个和为什么读书一样的问题,你为什么要工作?如果你是为了生计,而强忍着厌恶去工作,我只能深表同情。但在成年后,我们的一生就被工作分去了至少一半了,如果工作起来没意思,这人生也就太没意思了。其实,工作还是可以很有意思的,如果你真心喜欢它。当你工作起来觉得没有意思的时候,我想你可能需要静一静,问一问自己的内心,你喜欢什么,你想要什么了。但说句实在话,写到这里我感觉我的话很是苍白,因为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人,都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,就算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不懈努力,对大部分人来说,面对现实的压力,谁又能坚持自己的内心?所以那些选择坚持的,我深表敬佩,那些选择放弃的,我深表理解。至于我自己,我没那么坚定,但我想坚持。

按我的对诛心的定义延伸开去,得出的必然结果便是,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一昧的去追求其他的回报,而应该去享受做事情的过程,洗涤自己的灵魂,感受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快乐。
  这个结论自我认知是有点道理的,读书,生活,学习,工作的力量源泉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心,假若老话重提,我们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,浑浑噩噩,那么你便会怀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?这个答案有很多,你可以回答活着就是为了让自己幸福,活着是为了生存,说实话,我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,因为如果人活着只是为了让自己幸福,那么实在是太简单,怎样让自己幸福?幸福只是一种感知,所以最简单的答案就是:一直让自己觉得幸福就行了。那么你说一个天天乐呵呵的傻子难道就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吗?
  答案是否定的,我选择做一个跟随自己灵魂走的人,痛苦,幸福,快乐,苦难,一切都源于我们自己的心里。
  我觉得,人生还得追求点别的东西,什么东西呢,没有统一的标准,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那么与众不同,人生是一个无法复制且无法返回的,如果我们静心感受,用诗意去想念,用积极去想象和迎接未来,我们的心便不会被左右,或许会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焦虑,虽然回到人生的本质上去讲,无非一切皆空,但正如臧克家所说:“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,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。”
  余生漫长,我们把有些东西放下,将有些东西坚持,有些东西坚定,或许在生命的方寸时光,心意皆是归巢。
  文末,愿君与心相伴,不负韶华。